智库团为"文化+红木"融合支招 用"木文明"影响人

作者:洁铖家具    发布时间:2023-07-07 21:00:37     浏览次数 :106

广西“特色文化产业提升工程”考察活动走进凭祥红木文博城。广西新闻网记者 孙璐 摄

凭祥友谊发展集团高管介绍红木文博城规划发展情况。广西新闻网记者 孙璐 摄

智库专家、学者观摩木雕刻手艺人“木上作画”。广西新闻网记者 孙璐 摄

广西新闻网记者 孙璐/文、图

广西凭祥,素有“中国红木之都”美称。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优渥的市场条件让红木产业在此生根发芽,逐渐枝繁叶茂。近年来更成为红木收藏爱好者的购物天堂,蜚声海内外。从曾经碎片化的个体经营到现如今名声大噪的红木艺术文化产业园,凭祥的红木可谓“红透了半边天”。作为经典的资源型产业,广西红木企业的发展也正经历着平台之期与瓶颈之困。为助力我区特色文化产业加速发展,探索文化创新驱动的价值与意义,11月9日至10日,活跃于广西文化战线上的20余位专家学者、企业高管与区内多家主流媒体走进凭祥友谊发展集团,参观中国红木文化行业标杆企业,感受如火如荼的创新创业激情。分享会上,智库专家为企业解读国家文化政策,带来值得尝试的产业融合发展成功案例。众人集思广益碰撞智慧火花,共同探讨“文化在红木产业融合发展中的点睛作用”,为企业提升“点木成金”核心竞争力注入新动力。

红木文博城加快转型 欲打造“中国红木迪士尼”

由凭祥友谊发展集团重金打造的红木文博城占地500亩,是迄今为止全国乃至东南亚地区规模最大、红木家具流派最齐、品种最多、服务配套设施最完善的红木文化产品市场,素有“中国红木第一城”金字招牌。这里既是红木爱好者的必访之地,又是以红木文化与边疆旅游融合发展为主题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凭借出色的市场经营理念,红木文博城多次荣膺国家及地方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称号,开业5年来累计交易额达170亿元,是众人皆知的“全国红木交易诚信示范市场”。

北京商会智库文化传媒中心_星际之融合文明_红木文化

红木文博城盘踞凭祥南山工业园内,已完成投资16.3亿元,在业界是不折不扣的“红木大咖”。这座宏伟庞大的“红木王国”出自一支出色的浙商团队之手。现任凭祥友谊集团总裁的许方楷儒雅睿智,谈及自己的投资缘分他告诉记者,“起初只是想做短平快的房地产项目,并没有计划在此安家。也许是木通人性,亦或是受文化熏陶,一起来到凭祥投资的企业家都不约而同爱上了红木,投资额也逐年追加。”

从门外汉到行业专家,许方楷等人从煤老板淬炼成红木专家、红木文化钻研者和文旅地产开发商。多一重角色就需要多一份智慧,正是与红木的不解之缘,让现今的友谊集团愈发壮大。“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加快多重产业的融合新生,文博城已经实现了它原有的目标定位,若想超越现在就必须转型提升。”已到不惑之年的集团执行总裁林高铸对企业的规划发展有快人一步的胆识和决心。

在连日来的考察走访中记者从文博城高管的规划蓝图中得知,这座含金量极高的红木王国正酝酿着转型升级大动作。“用两到三年时间,助力文博城实现从4A到5A级文化旅游景区大跨步升级。”许方楷对未来信心十足。

将来的红木文博城会是什么模样?独特的区位环境又会为这座城带来哪些优势?

在交流中企业高管表示,升级转型后的文博城内,将重点打造“木与人类文明博物馆”与“工匠祖师鲁班文化园”两大核心项目。全国首创的“中国风”红木文化星级酒店也计划于明年竣工。为了促进红木文化与边关旅游融合发展,打造中国红木文化国际旅游品牌,文博园将继续扩容,陆续建成一批集运动休闲、旅游度假、商务会展、文化体验、跨境贸易相结合的城市综合体。

“中国是文化大国,文化是精神支柱。广西的红木文化已逐渐形成一派,影响力不容小觑。凭借天时地利人和之势,企业有责任也有义务将红木文化发扬光大,挖掘木之内涵,立树人情怀。”林高铸表示,红木文博城的未来发展愿景就是要打造成中国的“红木迪士尼乐园”。让来到这里的每一位游客都能感受木文化与人类文明,能寓教于乐,能积淀人生。

智库专家谏言献策:传播“木”文明需靠大国“匠”心

广西民族大学研究员廖明君主攻非物质文化研究,他认为红木文博城个性突出,核心竞争力明显,规划目标明确,这三者紧密联系成就了企业现阶段的成功。谈及未来要转型升级,廖明君表示,传统文化也不能离开“声光电”的时尚运用。从红木艺术到红木文化,讲究的是由浅入深的传神表达。他希望企业能借助“鲁班文化园”的建设将“工匠精神”传承发扬,让全球游客来到文博园既能见红木又能见文化。

从事文化传媒事业的中国文化报广西记者站站长宾阳建议文博城能打响东盟特色王牌,凭借得天独厚的市场优势,通过举办重量级的红木文化产业发展论坛树立“又精又专”的品牌形象,抢占文化制高点。在文旅融合发展方面,他提出了一个设想,就是利用凭祥现有林木资源,开发设计“红木去哪儿?”一条龙旅游线路。从名贵树种的育苗、成材、加工、成品到进入博物馆的人生轨迹进行体验式参观,用贴近生活的方式传播红木文化才能有生命力和持续性。

对于企业而言,有资源,想法多既能成事也能败事。自治区文化厅原副厅长李民胜提出了十分中肯的建议。他认为发展红木产业离不开最核心的竞争力暨红木原料。中国并非红木原料的产地国,因此要实现红木产业可持续化发展,必定要重视原料的积累过程。此外,红木市场前景广阔,如何有效避免同行业竞争也将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道难题。在文旅融合尝试中,李民胜提出了一个构想,在《刘三姐》实景演出大获成功后能否也开创全国首个红木主题实景演出,达到人、景、文化相得益彰的传播效果。

红木文化_星际之融合文明_北京商会智库文化传媒中心

自治区文化厅原厅长余益中则分享了当下最热的经济模式暨分享经济。他表示传统产业要焕发活力应该学会用理性研判,深度思考。分享经济火了,是否可以借鉴其精华用于红木产业的发展?千年文明的国学文化能否与木文明紧密结合?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诞生的大数据技术能否为扶持红木产业出一份力?余益中接连抛出了好几个“火热的运营手段”,他希望企业能看到文化的价值,抢先抢注与“木文明”相关的知识产权、品牌商标注册权。

在文博城的规划发展中,打造“木文化与人类文明”博物馆引起了广西社会科学院李建平的关注。他表示,自古以来木材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从“钻木取火”到原子能,从“木炭能源”到铜铁时代,从“木雕刻”到活字印刷,从“木织机”到丝绸之路,从“构木为巢”到建筑文明,人类对“木”的研究和使用开启了文明之窗。“迄今为止暂时还没有以弘扬木文明为主题的博物馆走进百姓视野,如果广西抓住了这个新鲜的历史命题,必将在全国文化市场中一鸣惊人。”李建平希望这座博物馆能焕发文明的火种,实现木文化百姓科普这一历史使命。

培育行得正、活得好、走得远的文化企业,使之成为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精神的中坚力量是此次广西“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实施项目暨开展“特色文化产业提升工程”考察活动的宗旨。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研究院黄燕熙表示,“文化传承,关键在人。”企业对文化人才的渴望更加坚定了文化主管部门对培养“高精尖”文化人才的信念。近年来,我区先后出台一系列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这意味着文化已成为多产业融合发展的灵魂所在。在国家、自治区级层面出台的文化利好政策推动下,将培育更多的人才投身广西特色文化事业中。文化辅佐产业,提升产业内涵的成功案例将会越来越多。

专家学者参观红木文博城精品馆内收藏的大型红木家具。广西新闻网记者 孙璐 摄

馆藏内的螺钿镶嵌红木精品家具极具浓烈的越式风格。广西新闻网记者 孙璐 摄

价值过亿元的仿清式家具是镇城之宝。广西新闻网记者 孙璐 摄

凭祥红木文博城素有“中国红木第一城”美誉。广西新闻网记者 孙璐 摄